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
# 序
第一次见到心理咨询师,蛤蟆先生问他:“你认为我会好起来吗?”
咨询师站定了,直视着蛤蟆先生的眼睛说:“如果我不相信每个人都有能力变得更好,我就不会做这份工作了。”
我怀着对内耗这种状态的求知,翻开了《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》。
初见这段序言,以为是咨询师对自己职业的认可与肯定,但读完这本书再理解这段话,不禁能感受到它传递出的力量
—— “每个人都有能力变得更好”。
# 摘抄
“本我所在,自我相依” —— 佛洛依德
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中,我们探讨了三个关键部分:本我、自我和超我。让我们深入了解一下:
本我:本我是人格结构的最底层,它是遗传获得的,是人体内在的东西,具有一种精神表达的本能。本我完全处于潜意识之中,容纳着一团杂乱无章、不稳定且本能性的被压抑的欲望。它遵循“快乐原则”,只知道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不惜付出一切代价,不理会社会道德和外在行为规范.
自我:自我是面对现实的我,通过后天的学习和环境的接触发展而来。它是意识结构的一部分,既要满足本我的需要,又要制止违反社会规范、道德准则和法律的行为。自我奉行现实原则,是本我和外界环境的调节者.
超我:超我是道德化了的自我,从自我中分化和发展而来。它是人格结构中专管道德的司法部门,由道德理想和良心构成。超我遵循理想原则,通过自我典范(即良心和自我理想)确定道德行为的标准,通过良心惩罚违反道德标准的行为,使人产生内疚感.
这三者之间相互作用、相互联系。本我追求快乐,自我活动于本我和超我之间,而超我是人类生活较高尚行动的动力。它们共同构成完整的人格结构,协调着人的行为和动机,实现人的崇高理想与目的.
2
3
4
5
6
7
8
9
必须完成的事情,唯有靠自己才能完成!
"在我看来,困惑是学习过程中的第一阶段,这说明固有的知识的局限性开始被打破了。你要直面新的信息,这些新的信息会挑战你现有的观念和行为模式。由此产生的焦虑是让你改变的动力,很可能也会开启你的创造力。"
从当下的你,变成你想成为的自己,必定要经历行为和态度的转变,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,需要勇气和决心。
人生的三种状态:儿童状态、父母状态、成人状态。
# 漫谈
在日常中,我们探讨一个人性格的形成,往往绕不开 “原生家庭” 四个字,但是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,真的如此深远吗??
真的,而且远比想想中的更深刻。
书中有一段这样的描写:
“想象在一个很小的星球上只住着三个人:你和其他两个人。那两个人的身高比你高一倍还多,所有的事情你都得完完全全依赖他们,不光是吃喝,你的情感需求都得靠他们来满足。他们通常对你很好,你也用爱来回应他们。但有些时候,他们会对你生气,这让你感到害怕和不快。他们是那么高大有力,所以让你感到很无助。”
共情能力强的朋友这时候相比已经有点窒息了,确实如此。父母的言行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性格养成,有时候我们真的不能忽视这方面的因素。
原生家庭的影响深远,且往往我们无法改变,就像书中青蛙的处境一样。他对父亲的恐惧一直在延续,但是他的父亲可能已经不在了,他永远没有机会直面父亲。但好在我们仍有方式解开心结。
“每个人都有能力变得更好”,这是序言中的一段话,在这里我想基于我的理解把它补全一些。
—— “每个人都有能力,让自己变得更好!”。
这是我最大的收获吧,我相信我们每个人拥有这样的能力,当我们意识到问题,切换看问题的视角,尝试辨析的时候,就已经在接近真理了。
青蛙,自卑、软弱、爱炫耀,当苍鹭指出他可能在玩PLOM(Poor little old me ,可怜又弱小的我)游戏,他是愤怒的。但是当他切换成人状态,去思考,去感受时,他就能认识到问题所在。但是这种改变是痛苦的,是自我难以认可的,是艰辛的。
写到最后,我期望能有一条明确的路,对抗内耗。《蛤蟆先生》给出的方式我感觉有点像自我刨析与自我审视,大多数人应该很难意识到这个问题。但是我觉得它给出的心路历程是可以共情的。在突破自我的路上,必然是痛苦的,是会产生焦虑的,这种情绪是正常的。其中很关键的点应该在于去实践,从 Think To Do 的改变。